翠綠草坪和茂盛花木環繞著寬敞的露天籃球場,滑梯上小孩爬上爬下,不遠處的淡水河吹來涼風——這些公園里常見的景象很難讓人聯想到地下是日處理50萬噸污水的臺北市迪化污水處理廠。
占地面積7公頃多的污水處理廠絕大部分設施都建在地下,地面上營造了4.6公頃的休閑公園,除了露天籃球場,還有網球場、旱冰場、兒童游戲區和一座溫水游泳館。
迪化污水處理廠廠長劉立群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這座污水處理廠地處人口稠密的鬧市區,周圍很多居民一開始都不愿意家附近有污水廠,所以擴建時,我們就考慮能不能在環保設施的基礎上給附近社區帶來更多好處。既然我們的設施都實現地下化,那為何不在地面上建設公園方便市民呢?”
迪化污水處理廠始建于1980年,原來是簡易處理污水的一級處理廠,1998年開始,歷時8年改建成擁有二級污水處理能力的設施。所謂一級處理主要指物理方式凈化污水,而二級處理則加入生物凈化方式。
“目前污水廠地面公園的花木灌溉、場地清洗以及公共洗手間的清潔都使用處理過的循環水。另外,凈化污水剩下的污泥處理產生沼氣,作為溫水游泳館鍋爐的燃料。”劉立群說。
除了游泳館之外,公園的所有運動設施都讓市民免費使用。劉立群說:“污水處理廠方圓1公里內的居民到游泳館游泳,享受五折優惠,一次大概花費60元新臺幣。”
劉立群介紹,未來計劃在淡水河邊新建一處觀景橋,上面可開設咖啡館,方便市民休閑。
臺北市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處長李孟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臺北市目前共有三座污水處理廠,內湖污水廠和迪化污水廠都附建了公園和運動設施。“八里污水處理廠在人口比較少的海邊,而且是一級處理廠,所以沒有這些設施,但是也配合政府造景工程,在污水處理塔上進行了彩繪和夜間照明。”
李孟諺表示,將污水處理設施建在地下,會比地面建設成本高出20%到30%,但是占地少,對周邊環境影響小,征用土地的費用少。
他說,目前臺北市和臺北縣日污水處理能力在197萬噸左右,剛好滿足需求。“我們正在討論,是擴建現有的八里污水廠還是在多個地點新建中小型的污水廠。大型污水廠太集中,風險比較高,而且八里污水廠位于淡水河入???,目前污水處理后都排入淡水河,如果在河口集中處理排放到海里,會影響淡水河水量。”
此外,臺北縣市還采用“現地處理”的新方式,即在排污管口加裝生物處理的簡易裝置和建設人工濕地來凈化污水。“目前預計在18處排污口裝這些設施。這種方式經濟簡易,能夠彌補大污水處理系統的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