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荷蘭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氧化溝
污水處理廠,其原型為一個環狀跑道式的斜坡池壁的間歇運行反應池,白天用作曝氣池,晚上用作
沉淀池,其生化需氧量(BOD)去除率可達97%,由于其結構簡單,處理效果好,從而引起了世界各國廣泛的興趣和關注。
氧化溝(Oxidation Ditch)污水處理的整個過程如進水、曝氣、沉淀、污泥穩定和出水等全部集中在氧化溝內完成,最早的氧化溝不需另設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和污泥回流設備。后來處理規模和范圍逐漸擴大,它通常采用延時曝氣,連續進出水,所產生的微生物污泥在污水曝氣凈化的同時得到穩定,不需設置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處理設施大大簡化。不僅各國環境保護機構非常重視,而且世界衛生組織(WHO)也非常重視。在美國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有幾百座,歐洲已有上千座。在我國,氧化溝技術的研究和工程實踐始于上一世紀70年代,氧化溝工藝以其經濟簡便的突出優勢已成為中小型城市污水廠的首選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