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與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毗鄰邊境,建立水域聯合防治“五位一體”協調機制,治水取得成效。“這一次不僅僅是聯合巡河,更是邊境治河的溝通交流。”近日,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主要領導同船出海,對交界處的河道進行了檢查。兩地聯合巡河很正常,現在政府之間的跨省交流就像民間互訪一樣頻繁。在不久前發布的《長江三角洲生態綠色綜合開發示范區重點跨境水體聯合保護專項規劃》中,馬克西港聯合河長體系等跨省治水做法被固化為一個體系,并在示范區復制。
流動的界河通向一體化的長江三角洲。近年來,兩地試圖打破行政壁壘,建立聯動機制,不僅使河道重現,而且將合作從水延伸到岸,從岸延伸到人。長三角一體化凈水器水處理設備正以界河的清流滋潤著兩地人民的心靈。
這兩個地方一起清理淤泥秋天,馬克西港緩緩流過江浙邊境,滋養著兩岸百畝良田。在縱橫交錯的江南水網中,這條10公里長、30米寬的邊境線看起來并不引人注目,但它連接著吳江區盛澤鎮和秀洲區王江鎮這兩個人口密集的城鎮,與60多萬常住居民的生活飲用水息息相關。
在江蘇,馬西港被稱為清溪河。不僅名稱不同,上下游對河流的定位也不同。對于上游的盛澤,兩岸企業眾多,清溪河的主要功能是泄洪排澇的通道;對王來說,馬溪港是重要的水產養殖和農田灌溉水源。
這種定位不同的邊界河道,一直是兩地環境管理的重點和難點。但近兩年的水質監測數據顯示,馬西港水質連續兩年保持三級水質,水體清澈透明,對于一條通航河道來說并不容易。
“關鍵在于秀洲和吳江聯手‘運營’,清理河道中堆積了40年的淤泥,消除河道中埋藏的病變。”靖江鎮干部孫棋說。據悉,清淤前,馬溪港淤泥平均厚度約為1.5米,淤積總量約為100萬立方米。船駛經馬克西港,會像墨水一樣攪起泥漿,水體感很差。
2018年,秀洲與吳江經商議,簽訂清溪河(馬戲港)聯合治理合作協議,決定共同投資1億元進行馬戲港清淤疏浚。其中,烏江負責6.95公里河道,疏浚能力59.8萬立方米;秀洲負責3.515公里的河道,排沙能力為408500立方米。
一旦協議簽署,項目將立即實施。經協商,清淤工程從兩地分別報批,施工階段同步推進。短短半年時間,堆積了40年的河道淤泥被清理干凈。“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投資金額大,還在于跨省聯手,做我以前想做而沒做的事情。”盛澤鎮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榮石說。
經過40年的污泥清理,大型聯合治水工程能如此高效的實施,背后是兩地“小工程”積累的合作經驗和情感交流。
浙江省望江市景鎮羊城村,隔著一條名叫謝崗的河,就是江蘇省盛澤鎮唐生村。2015年初,羊城村的幾個村民找到了村干部宋建華,報告說謝崗的水很臟,估計唐生村的工廠在排放污水。為此,宋建華找到了當時唐生村的村干部張曉風。
在兩位村干部的推動下,兩地決定在整治排污口的基礎上,共同疏通謝崗的涂家灣。盛澤出錢,王江晶負責建一個堆放淤泥的院子。雖然涂家灣小,疏浚工程量小,但對王和盛澤來說卻是一件大事。"大家開始從前門掃雪,共同治理河流."唐生村黨委書記沈華說。
小項目促成了大合作。在聯合疏浚等項目推進過程中,兩地干部交流互動增多,合作經驗也有所積累。孫棋說,現在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管理好生態環境。
一套機制在臺灣海峽是常見的
河道整治最怕“重復治理,反復治理”,需要一個長效機制來解決。秀洲和吳江在合作治水項目的同時,也意識到有必要建立常態化的聯合防治機制,共同守護治水成果。
河流長度系統為兩地更深入的合作提供了制度基礎。“河長制就是責任制。以流域治理為目標,修州和烏江的河長有必要打破行政邊界,共同合作。”擔任兩地聯合河道主管的孫棋說。
2018年11月,兩地召開長三角地區(秀洲-吳江)深化綜合治水機制會議。會上,兩地聯合聘請了58位聯席河長,對兩地整個省際邊界的18條河流(湖泊、秋千)進行了全面覆蓋和常態化檢查。
為使河長更好地保護河道,兩地圍繞河長聯合機制建立了聯合監測、治理、執法、清理等機制,簽署了《邊境地區水環境清理聯合防控聯合工作機制協議》,明確了統一的工作重點和工作內容。
一套兩岸通用的機制,改變了兩地的治水局面,突破了省界限制。
今年5月11日,秀洲區環境監測人員在采樣過程中發現更多的油污漂浮在馬克西港的江面上。秀洲立即向吳江生態環境局和盛澤鎮市政府匯報了情況。隨后,包括兩地的河流負責人,立即進行了聯合污染調查和聯合水質監測,找到了造成事故的企業,及時處置了地表油污。事后,吳江區嚴懲了造成事故的企業。
除突發事件外,兩地還定期開展水質常態化聯合監測,建立潛在跨界污染危害信息共享機制,全面掌握潛在環境風險信息,防患于未然。
比如沿河流動的水葫蘆。盛澤地處上游,水葫蘆爆發較早,但處理設備較少。王得到消息后,走出漁船,逆流而上,幫助盛澤清理水葫蘆,實現早期發現和治療。
水葫蘆聯動清洗只是兩地控水聯動的一個縮影。“現在兩地不僅有治水辦公室,還有生態環保部門的參與,形成了農業、經濟、水利、工業商業等多條線的治水格局。”孫棋說。
水下合作和陸上合作
問題的根源在水在岸上。在岸產業轉型升級是兩地必須面對的棘手問題。如今,長三角一體化水處理為秀洲和吳江實現包括產業轉型升級在內的更廣泛的一體化凈水器水處理設備合作提供了機遇。
紡織印染是兩地環境管理的重點行業,噴水織機的退機是最重要的一項。為保證兩地同步騰退,秀洲區會同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編制了集團標準《噴水織機行業中水回用水質要求》,并與吳江共享。
“既能統一兩地標準,又能讓烏江織機行業的中水回用升級少走彎路。”秀洲區水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幾年秀洲區共淘汰噴水織機3.89萬臺;吳江區淘汰噴水織機近10萬臺。兩地還同意繼續實施達標升級、中水回用等工程措施,力爭通過中水回用,減少進入蘇家渠流域的污水量。
“騰出‘低散’和培養‘大高度’。
|